- 聯系方式
-
青島基業巨鑄鍛有限責任公司
聯系人:宋經理
手機:18653209288
電話:0532-86591088
傳真:0532-8691066
E-mail:info@qd-jyj.com
地址:即墨市龍山辦事處東貢工業園
“十一五”十大自主創新成就簡介
返回首頁>>“十一五”十大自主創新成就簡介
1、高效光伏電池及自主裝備
“十一五”期間,在光伏領域組織實施200多個重大創新項目,每年新增專利列全國第一,在低溫活化制絨、連續流片式硅表面擴散、在線蒸汽濕法腐蝕、發射極聚焦光學掃描摻雜、高粘度噴墨打印金屬化等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與上述創新工藝相對應,自主研發了氣相沉積、高溫擴散等系列生產設備。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冥王星(Pluto)光伏技術將單晶硅電池光電轉換效率提升到19%以上,居世界領先水平。2010年全省光伏產業實現產值1988億元,同比增長81%,晶硅電池產量占全國的55%以上,約占全球的22%。全球光伏排名前20強江蘇有5家,形成了多晶硅—單晶硅—硅片—電池—組件—系統的完整產業鏈,成為世界光伏產業的主要集聚區。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無錫尚德太陽能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江蘇華盛天龍股份公司等
2、風電裝備核心部件及海上風機
“十一五”期間,我省風電裝備領域每年新增專利500件左右,列全國第一,組織實施100多個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成功在大型風電機組設計、機組載荷優化、齒輪箱多功率分流、風場無功綜合控制系統、風電逆變系統、大尺寸葉片、海上風電機組自維修等方面開發和掌握自主技術。2010年,我省自主研發的3MW大型海上風電機組在海上風電場成功裝機并網運行,5MW海上風電機組樣機成功下線,更為重要的是江蘇在風電裝備的核心部件制造領域跨入國內領先行列,大型齒輪箱占全國65%,大尺寸葉片占全國58%,輪轂和回轉支承部件占全國50%。我省風電裝備核心部件產量居國內第一位,全國新增裝機量前10名企業中有5家在江蘇,風電裝備創新高地基本形成。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南京高速齒輪箱有限公司、連云港中復連眾有限公司、南瑞集團、江陰協鑫有限公司、華銳(江蘇)風電有限公司、清華大學、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3、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封裝制造
“十一五”期間,我省集成電路封裝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承擔國家02重大專項等重大科技項目60多項,全面掌握了當今世界三大主流封裝技術,圓片級封裝國際領先,12英寸圓片級封裝已經批量生產,系統級封裝工藝水平達35um,實現多芯片SoC功能集成,三維垂直封裝堆疊可達8層以上,高密度封裝和低功耗技術與國際同步。與此同時,自主裝備能力大幅提升,封裝生產線基本實現了國產裝備的自主研發與應用示范。2010年全省集成電路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095.9億元,占全國的42.9%,已形成芯片設計、芯片制造、封裝測試、配套材料及專用設備的完整產業鏈。其中全省集成電路封裝實現銷售收入450億元,占全國封測業的59.6%。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富士通科技公司、蘇州晶方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
4、堅強智能大電網控制系統及設備
“十一五”期間,在該領域組織實施100個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成功在大型電網安全穩定、電網調度、電網控制及保護等方面掌握核心技術,從只能對電網一次設備監控提升到對一次和二次設備同步監控,處理信息量從幾萬個躍升到幾十萬個;對電網監控由穩態上升到穩態和動態同步監控,系統目標從安全性過渡到安全與經濟性并重?;谠紕撔吕碚摚〞簯B穩定量化理論)指導的世界第一個大電網自適應緊急控制系統投入應用,電網穩定分析與控制領域成果在10項國家重點穩定控制系統工程中實現應用,超高壓繼電保護產品廣泛應用于國家重點工程,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變電站綜合自動化系統在我國第一條百萬伏級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1000kV特高壓晉東南長治變電站工程等多個重大工程中應用;產品還遠銷國外數十個變電站自動化系統。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國網電科院、南瑞繼保、東南大學、清華大學等
5、海洋工程裝備自主設計與建造
“十一五”期間,我省在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突破了全功能集成制造、整體結構設計、抗風浪能力控制、動力定位系統設計、水上浮態建造等一系列技術難點,形成發明專利超100件。成功研制出國際首座SEVAN DRILLER圓筒型超深海鉆井儲油平臺(總造價6億美元),標志著我國深海油氣鉆井成套裝備設計制造水平達到國際高最水平(第六代),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可在水深3000米的深海區域進行12000米以上的石油鉆探。海洋工程裝備引領江蘇高技術船舶產業高端化發展,江蘇海工平臺占國內同行產值的1/3,正在逐步形成1000億級產業。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南通中遠船務有限公司、熔盛重工、上海交通大學、江蘇科技大學、中船702研究所等
6、特大型橋梁建造與關鍵配套產品
“十一五”期間,以蘇通大橋為代表的特大型橋梁工程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攻克了結構抗風、施工控制等十多項關鍵技術難題,創下了四項世界之最,達到了中國橋梁建設的最高水平。特大型橋梁工程技術創新帶動了高強度橋纜、路面瀝青、特種混凝土等一系列關鍵配套技術與產品創新。例如超高強度橋梁纜索鋼絲及纜索制造技術開發,大幅度降低大型橋梁建設總投入,可節約橋梁建設成本3—4%,該項技術產品即將成為國際技術標準。目前,我省特大型橋梁工程創新成果逐步在各個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多功能雙橋面吊機已在滬崇越江通道等多個特大型橋梁工程上推廣應用;半漂浮結構體系、索塔錨固區鋼混組合結構已在滬崇越江通道、荊岳大橋、金塘大橋等大型橋梁工程中推廣應用。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江蘇省交通廳、蘇通大橋、法爾勝集團、省建科院等
7、超大型工程機械
“十一五”期間在超大型工程機械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自主研發的500噸級輪式起重機排名全球第一,800噸履帶式起重機列全球第三(第一為1200噸),國產品牌超大噸位裝載機在國內市場開始有了話語權,多項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00多件。以起重機、裝載機為代表的超大型工程機械行業的重大技術提升和突破,對打破國外大型工程機械的絕對壟斷局面,推動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技術進步,引領裝載機行業朝著高可靠性、高技術含量、高性能、大噸位的方向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我省移動式起重機打破德國在全路面起重機領域的壟斷,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在大型裝載機方面,已經和歐、美企業并列。我省工程機械的代表企業徐工集團首次進入全球工程機械前十強,其中汽車起重機位居全球第一,移動式起重機躍居全球第三。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徐州重型機械有限公司等、東南大學、吉林大學
8、碳纖維等戰略性高性能材料
“十一五”期間,一批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性高性能材料取得實質性突破。在高性能纖維材料方面,千噸級T300碳纖維生產線成功投產,全省形成4個碳纖維骨干企業,標志著我省已經掌握碳纖維產業化技術。在航空用高溫合金等高強金屬材料方面,我省進一步形成創新優勢和產業基礎,超純凈鎳基高溫合金達世界先進水平,成為我國航空發動機重要的原料提供商,特大跨度橋梁纜索用高強鋼實現替代進口,核電站用高精密管材料實現產業化,高性能鎂合金產量達15萬噸、居全球第二。其它如納米材料、功能陶瓷、光電材料、能源材料等戰略高性能材料也在國內形成先發優勢。“十一五”期間,全省平均每年新增新材料專利600件。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連云港中復神鷹、江蘇恒神科技有限公司、丹陽精密合金廠、江蘇銀環鋼管有限公司、東華大學、東南大學等
9、優質高產多抗水稻新品種
“十一五”期間,我省實施農業優良品種培育和糧食豐產工程等,圍繞江蘇乃至南方粳稻區水稻生產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社會需求,以優質、高產、多抗特別是抗條紋葉枯病水稻新品種為選育目標,廣泛篩選優異種質資源,利用抗病新種質、規?;共¤b定技術和分子標記聚合育種技術體系,聯合攻關,先后育成寧粳1號、徐稻3號等10多個早、中、晚熟抗條紋葉枯病高產優質新品種,開展各水稻品種的精確定量栽培的創新研究,實現了生育進程、高產診斷指標、栽培技術(作業次數、作業時期、投入數量)“三適宜”的精確定量,良種良法,實現大面積推廣應用,有效解決了江蘇及南方粳稻區受條紋葉枯病流行危害的難題。
主要技術支撐單位:南京農業大學、江蘇農科院、揚州大學、江蘇徐淮地區徐州農科所、江蘇武進水稻所等
10、針對重大疾病的創新藥物
“十一五”期間,我省新藥創制能力顯著提升,針對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謝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開發了一批創新藥物,新增專利7343件,其中發明專利2232項,承擔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22項,獲國撥經費8.2億元,項目數和經費數均居全國省份第一。目前,我省擁有一類新藥38個,占全國一類新藥總數的30%左右。藥物設計篩選、藥效及安全性評價、藥代動力學等藥物研發關鍵技術和藥物合成、結晶純化、劑型工藝等產業化技術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形成了年銷售超億元大品種藥物92個,數量全國第一。開發了年銷售近40億元的全國最大的單品種抗感染藥物;多西他賽等抗腫瘤藥物連續6年銷售全國第一,市場份額達15%以上;甘草酸系列肝病治療藥物市場占有率15%以上,位居同行之首;腦中風治療藥物必存連續6年銷售額全國第一;胰島素系列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擁有PCT專利的糖尿病治療藥物瑞格列汀在美國進入I期臨床,治療腦中風的一類新藥復方依達拉奉在澳大利亞進入I期臨床,婦科藥物桂枝茯苓膠囊在美國完成II期臨床,有望成為我國第一個獲得FDA批準,以藥品形式進入美國市場的復方中成藥。“十一五”末,全省醫藥產業產值突破1600億,是“十五”末的3倍,產業規模居全國第二位。
上一頁:[新聞中心]